焦虑、强迫的人, 最缺的不是安全感, 也不是陪伴, 而是这1种能力
接触过很多被焦虑、强迫困扰的朋友,发现大家总在纠缠:是不是身边人不够理解自己?是不是生活太没安全感?其实真不是这样。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,这类问题的核心,往往不是外部环境出了问题,而是我们缺少一种“和不舒服共存”的能力。
先来说说吃药。很多人把药物当成救命稻草,觉得吃了就能彻底好。但临床数据显示,药物能缓解焦虑带来的躯体反应,比如心跳快、失眠这些,却没法改变那些反复冒出来的念头,就像你总忍不住反复检查门锁,吃药可能让你没那么心慌,但那个“不检查就不安”的想法还在。
所以医生常说,药物只是一个扶手能帮你站稳一下,但它不能替你走路,真正要走出来,还得靠自己。
为什么说“共存能力”最关键的呢?你看那些恢复得好的人,不是脑子里没了杂念,而是他们学会了“不管它”。国外有一个研究,跟踪了一批强迫症患者,发现那些能带着症状该吃饭吃饭、该睡觉睡觉的人,半年后的康复率比总想着“必须消灭杂念”的人高了70%以上。这说明问题本身不可怕,可怕的是我们跟它死磕的抗争心理。
就像有的朋友,脑子里一冒出“刚才手没洗干净”的想法,立刻就慌了,非得多洗几遍才踏实。其实这时候真正让你痛苦的,不是“手脏”这个念头,而是你觉得“绝对不能有这个念头”。越抗拒,念头越顽固,就像你使劲按住水里的皮球,一松手弹得更高。
不少人学了些方法,反而更纠结。比如想着“要顺其自然”,可真有杂念冒出来,又觉得“我这状态不对,不够自然”。这就是把方法变成了新的负担。阳明心学里说“知行合一”,其实就是告诉你,别光琢磨理论,该干啥干啥,在做事的过程里,慢慢就明白了怎么跟不舒服相处。
给大家推荐两本书,《情绪自救》和《战胜强迫症》。这两本书没有复杂理论,全是实实在在的体验。比如《情绪自救》里讲,不用刻意逼自己“要乐观”,允许自己焦虑,反而能慢慢平静下来。
《战胜强迫症》里讲到的“亦止法”,通过觉知当下的训练,让你学会关注当下,而不陷入到焦虑、强迫的情绪和想法中。随着关注当下,焦虑强迫的症状也自然就会消除了。
有人可能会说,道理都懂,可就是做不到。别急,这很正常。就像学骑车,没人一开始就不摔跤。你可以试试《情绪自救》书中的“观息法”练习,练习很简单,每天花二十分钟,专心感受自己的呼吸——吸气时知道自己在吸气,呼气时知道自己在呼气。要是走神了也没关系,拉回来就行。慢慢你会发现,自己能分清“想法”和“事实”了。
记住,康复不是脑子里再也没有不舒服的念头,而是你敢带着这些念头继续生活。就像天会下雨,也会出太阳,你不能因为怕下雨就不出门。该上班上班,该陪家人陪家人,那些让你纠结的东西,会在你认真生活的过程中,慢慢变成背景音,最后完全消失。
最后想说,别把自己当成“病人”。焦虑和强迫就像感冒,谁都可能遇上,区别只是有人很快扛过去,有人总想着“为什么偏偏是我”。放下那些“必须完美”的执念,允许自己有瑕疵,允许日子带着点小别扭往前过,你会发现,所谓的“治愈”,其实就是这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。
- 上一篇:往后余生,究竟过得好不好,看5个标准就清楚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